为深化教学改革、提升课程教学质量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,理学院于2025年8月至9月期间,组织各教研室、教学小组陆续开展多场磨课活动。活动覆盖数学与应用数学、应用统计学、物理学三个专业,理学院本学期授课教师全员参与,围绕30余个专业课程内容,通过“授课展示、互评研讨、成果固化”等环节,破解教学痛点,营造“以磨促教、以评促改”的良好教研氛围,为教学质量提升夯实基础。

本次磨课采用“分组推进、精准聚焦”模式,按学科方向与教学需求,分为数学一组、数学二组、物理组及高等数学组四支队伍,累计覆盖抽象代数、实变函数、量子力学、高等数学等课程,涵盖“理论讲解、实验演示、思政融入、师生互动、应用实践”等多元教学场景。各小组遵循“说课→授课展示→互评研讨→总结点评”流程,学院领导全程参与,确保活动方向明确、质量可控。

数学类磨课聚焦“抽象概念具象化、复杂逻辑条理化”,教师通过案例、类比、思政等方式融入活化知识。如:金久林老师讲解《抽象代数》学科起源时,结合数学史故事与概念发展,让枯燥的学科脉络变得生动;彭长文老师用直观图形与生活实例拆解《实变函数》“集合的表示”中的抽象定义。

物理类磨课针对“理论性强、重难点集中、学生理解门槛高”的教学痛点,以“靶向研讨+细节打磨+成果固化”模式开展专项磨课。如:杨子义老师优化《光学》“光的干涉-牛顿环”演示流程,先展示实物干涉条纹,再动画模拟“空气膜厚度变化与条纹形成关系”,最后推导公式,构建“具象→半抽象→抽象”认知路径;吴淑蕊老师在《物理光学》“简谐振动”教学中,补充“单摆与弹簧振子对比实验视频”,直观展示“回复力大小”“角频率差异”,帮助学生理解核心参数意义。
各小组围绕“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效果”三个维度互评,重点在提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,提出“建议为基础薄弱学生增加概念铺垫、优化互动设计”,“强调PPT美观简洁、重点突出、语速适中、语调按课程内容调整、板书条理清晰,增加提问引导”,“强化创新点与课程目标的关联”,“跨课程联合磨课、推动课程知识融合避免教学碎片化”等建议督促参与磨课教师改进。
此次磨课活动成效显著:教师“重难点拆解、具象化教学、跨学科融合”能力增强,如金瑶老师反馈“调整薛定谔方程引入逻辑后对课程框架理解更清晰”,高数教研室教师通过“同课异构”拓宽了教学思路;学生学习门槛降低,《高等数学三》“线性方程组解法”课后作业错误率从42%降至21%,《光学》“牛顿环”课堂互动次数平均增加4次/节,抽象概念理解度提升;资源层面,物理教研室形成《重点授课内容优化教案集》《教学案例与工具包》(含8门课程10个内容的最终教案,23个教学资源),提炼“类比引入法”“实验-动画-公式三步法”等5种可复用教学方法,高数教研室计划建立“优秀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”。
本次磨课活动是理学院“以学生为中心”教学理念的生动实践,通过“全员参与、精准聚焦、专业引领”,有效破解教学痛点,提升教师教学能力。未来,学院将继续以磨课为抓手深化教学改革,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优质教学支撑。